星期三, 3月 18, 2009

[書札] 心智模式, Mental Model

Mental Model, 翻譯作:心智模式。擷取自:五項修練的故事三--洞穴人的陰影。

心智模式是我們對世界、自我、我們的組織(個人、組織、環境)以及我們如何跟他配合(interaction),所抱持的根深蒂固信念圖像假設(assumption)

我們看世界的方式(主觀, subject perspective),影響我們對於這世界的經驗(所感受的truth & Truth)。當我們看世界的方式改變,我們就能改變自己在世界中的角色,並得到迥然不同的結果。


關於心智模式的七項原理:

1. 人人都有心智模式。 (個人的存在、生長所必定會累積的部分,請參照定義。)

2. 心智模式決定我們如何看以及看見什麼。 (主觀的偏誤 bias)

3. 心智模式引導我們如何思考和行動。 (所認定的想法,會決定自身的行動。)

4. 心智模式導致我們把自己的推論看作事實。 (基於一開始偏誤、部分的觀察,加上已經可能錯誤、不良的假設,就算有正確的推論,也不會產生好的結果。)

5. 心智模式總是不完整的。

6. 心智模式影響我們得到的結果,而結果又會增強了心智模式。 (Re-enforcement,若不解決將形成可怕的結果)

7. 心智模式的壽命常比其有效時間來得長。 (變化,沒有永遠無變的看法。)


心智模式的形成階梯 (Mental Model Hierarchy)

1. 從可觀察的資料「池(pool)」中選擇資料。 (可能的偏誤產生)

2. 對於選擇的資料賦予意義。 (正確與否,已經不大重要)

3. 根據這些資料的意義作了假設。 (僅是推論的邏輯過程,不重要)

4. 根據假設而下了某些結論。 (anyway, 僅是一個結論)

5. 採納了某些信念。 (最後單純的看法、認知)

<recursive re-enforcement>

6. 根據信念及結論,採取某些行動。 (強化的開始)

7. 然後,最終結果影影我們將來選擇的資料---再度增強了原本的心智模式。 (原本的心智模式,已經限制了:可能收集的資料、進行的解讀、認知的信念、採取的行動、最後仍是再回到源頭的循環節。)


所謂大破大立,似乎有那麼一點道理。在自己的模式中,很困難去發掘盲點,甚至拒絕盲點的存在。要破除目前的循環,必須從跳脫原有心智模式下手,而實際要如何操作(可能還得想想…),可能的方式,便是正視「心智模式」的存在及影響力(如上所述),並察覺「自己的心智模式並非完美」加上「不斷變化的環境」,因此有修正的需要。接著盡可能接觸「不同的心智模式」並進行一系列「深度對談, Dialogue」,才能多認知不同的觀點,才可能互相補足缺口,而有所突破(possible?)。基於可能較良好的模式下,階層式的過程就只是過程了,再加上循環節,必須「驗證」證據是否能說明一開始的假設(或者說:假說),而別忘記一再必須的調整。

沒有留言:

www.flickr.com
www.flickr.com

象的語言